
汽车工业在电动出行中只是冰山一角.
随着面向大众市场的具有竞争力的电动汽车的生产与投放,挑战才刚刚开始。

随着面向大众市场的具有竞争力的电动汽车的生产与投放,挑战才刚刚开始。设备技术的转型、装配线的改造、员工的培训、全新的流程——这些都是梅赛德斯-奔驰、大众、福特或欧宝等大型制造商所擅长的任务。虽然电动出行在许多方面要求思维方式的彻底转变,但对于过去 30 年来不断推出新车型的制造商来说,将生产线改造为适用于一种新驱动系统与全新配件的流程几乎已成例行公事。例如,保时捷当年瞬间助力梅赛德斯-奔驰 500 E 闪耀登场,极佳的销量为开发人员和装配线带来了巨大的成功。
然而,电动出行所涉及的远不止于此。原有的集中式结构必须让位于去中心化与区域互联的模式。仅仅是为数量众多的电动汽车充电提供基础设施,以及随后对氢动力卡车和私家车的供能,就已经要求平等合作的全新模式。前竞争对手、初创企业、小型能源供应商乃至个体加油站经营者都必须展开协作,才能为消费者构建一个统一、易懂、可操作且可接受的基础设施与行为标准。除此之外,还需与其他出行服务商(如电动自行车、公共交通、长途交通以及航空交通)实现联通。而这还只是开始。未来,汽车就像配备了光伏系统的房屋一样,将成为能源存储和能源供应的载体,不仅可用于本地能源供应,还将在多个领域推动能源的流动性达到新高度。简而言之,未来几年我们将迎来一场真正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