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出行:欧洲充电站现状(第二部分).

确实,按照法律必须支持无需合同的“即兴充电”公共充电站,正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其中的地区差异和问题在欧洲各国之间起着重要作用。这些问题必须因地制宜加以解决。然而目前已经明显可见,欧洲正逐步走向一个电动出行领域的“二元社会”。但这种二元化趋势将带来更多连锁反应,因为运输问题事关关键的经济利益。首先是充电站的数量问题。荷兰在这方面早已拥有几乎无法赶超的领先优势。2020 年,这个面积不大的国家拥有 66,600 个充电站,占欧洲总量的 30%。而人口数量将近其 5 倍的德国,仅有不到 45,000 个充电站,排在法国之后位列第三。而波兰只有 1,700 个,捷克共和国仅有 1,200 个公共充电点。希腊更是只有 275 个,保加利亚仅 194 个。

此外,技术设备的差异也极大。现代快速充电与低于 22 千瓦的私人或老旧慢充之间差异巨大,等待时间长达数小时。在东欧国家,由于电动车数量较少,导致需求也较低。而在德国等经济强国的大城市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同样并不理想。这里的“基础设施”指的是由于地价高昂和停车位紧缺,难以在非高速公路区域建设具有盈利能力的充电站。尚未提及的另一大问题是:供应商、技术以及软件标准的极度多样化。如今在充电站运营、可达性以及支付流程方面仍存在巨大差异。这让人联想到淘金热时代——在产业集中于少数公司之前,曾有数百万个独立淘金者活跃市场。